精細巧妙的雕琢、繁簡得當的布局、
渾厚白潤的原料、雄壯樸拙的氣勢。
這是中國玉石雕刻大師林光
為2019“子岡杯”特別創(chuàng)作的《龍臨》,
以其渾然天成的美得到諸多好評并最終喜獲銀獎。
北京博觀在第一時間將其確定為此次春拍的重要拍品,
并帶入京城,盼與諸君共賞!
《清雋》-當代玉雕名家精品專場
林光 龍臨
規(guī)格:8.1*4.6*2.1cm 196g
款識:林
作者:中國玉石雕刻大師 林光
2019年“子岡杯”銀獎
林光的創(chuàng)作根植于蘇州玉雕。蘇州玉雕自古以來便以“巧”著稱,順應原料自然的形狀和色彩,進行構思,因材施雕,并蘊含了琢玉者個人的認識和情感,令作品閃耀出匠心獨運之光芒,能彰顯出富有現代審美感的地域特色和古韻今風。這種技術、對琢玉者的要求非常高,技藝要精熟、更要有無限創(chuàng)意,否則難以有出奇制勝的妙招。
林光的“巧”得到了業(yè)內眾多前輩和名家的贊許。他的作品體現了蘇州玉雕構思巧妙、做工精細的特點,同時,更注重不同線條的運用和搭配,注重整體構圖的和諧,風格上更追求自然純樸。
“對精細雅巧的追求,是蘇作玉雕的靈魂,也是我個人對于琢玉的追求。”林光這樣表達他對玉雕的理解。在布局上喜歡“以簡代繁”,以廖廖之工將籽料本身的美淋漓呈現;在造型上擅長“深入淺出”,以大起伏的流暢線條與塊面塑造出飽滿靈動的立體感。
作品《龍臨》可謂是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林光的理念。原料為一塊和田白玉獨籽,體量碩大,十分難得。林光沒有對料進行大面積的加工,僅僅是在作品上部龍頭的地方進行“形”的雕琢是為“以簡代繁”;線條起始處較深,而逐漸向玉料表面淺淺收束,是為“深入淺出”。兩相結合就將龍的形象從玉料中解放出來,仿佛龍頭從濃厚的云層中探出,當真是“神龍見首不見尾”……
雖然整體形象上是龍吞云吐霧的造型,但是“云”的表現并沒有直接在玉石上刻畫,而是在底座的設計中加入“云”的造型。這樣一樣來,給了主體更大的空間,保留了原皮色的純凈,以底座來平衡整體效果的靈動。
創(chuàng)作這件作品的初衷,是源于明清“龍”文化的一種熟悉和林光自己的理解。龍作為“四靈”之首,以前人們在雕龍的時候會把神秘感、莊嚴感放在首位。明代龍頭刻劃的刀口深,臉雕得長寬,大多是側臉、圓眼,突出很高。清代龍紋頭額寬闊飽滿,龍角的距離長,龍頭比明代短。林光吸收了傳統(tǒng)龍形的特點,并加入自己的解讀,不再是單一的追求嚴肅神秘感,而是賦予一定的現代藝術能欣賞的靈動、活潑的屬性。
“以簡代繁”需要勇氣,是歷盡繁華后的釋然與自在;“深入淺出”需要度量,有足夠的沉淀才能做到不疾不徐。當你做好自己的每一步,當你可以進步一點點,當你可以不??偨Y自己的缺失,當你可以不停的在現有工作上有所創(chuàng)新。日復一日,不覺光陰變換,始終對玉雕工作有熱情有激情。這就是林光的治玉之心。
林光常說,前面的路尚且長遠,山頂還有云深處。無可無不可,有為有不為,心里通透,便回轉自如,顛覆自在。以藝術家的心態(tài)去實現返璞歸真、以對藝術的真摯去尋求和諧的美感,這樣才能使作品的藝術靈魂得以詮釋。
更多林光小品之作
《小酌》-當代玉雕名家無底價專場
林光 和田玉籽料纏運福祿掛件
規(guī)格:4.6×2.1×2.3cm 33g
款識:林
作者:中國玉石雕刻大師 林光
作品采用新疆和田玉籽料雕刻而成,玉質及白度均為上乘。作品立體雕刻一只三腳金蟾。金蟾是中華祥瑞之物,相傳三腳蟾會口吐金錢,背背北斗七星,是旺財之物。
《小酌》-當代玉雕名家無底價專場
林光 和田玉籽料龍音瑞祥把件
5.7×3.4×2.9cm 62g
款識:林
作者:中國玉石雕刻大師 林光
作品采用新疆和田玉籽料雕刻而成,玉質及白度均為上乘,背部留有灑金原皮,毛孔細膩。正面采用浮雕一條祥龍,工藝細致,線條流暢。龍本是中華文明的祥瑞,細看龍口微張,騰云駕霧,確有龍音祥瑞之意。